尽管住宅供应不断增加,但多数马来西亚人依旧买不起房。本篇深入探讨房价为何持续高企、哪些政策可能解决供需错配问题,并引用最新专家观点和数据剖析房市真相。
马来西亚人买不起房:不是不努力,而是房子真的太贵了
近年来,“买不起房”已成为马来西亚年轻人最常讨论的话题之一。即便房子越盖越多,但真正能够负担得起的房子却少之又少。
根据Khazanah Research Institute(KRI)报告,马来西亚的房价收入比(Price-to-Income Ratio)高达9.78,远超全球推荐的“3.0”标准。这意味着大多数人需要近10年不吃不喝才能买下一间房。
房子盖了,却不是为你我而建
数据显示,大马开发商更倾向推出RM500,000以上的中高端住宅,如高级公寓、服务式公寓(Serviced Apartments)与Condo。反观RM300,000以下的“可负担房屋”,却占整体新推出房产的比例不到20%。
根据NAPIC统计,截至2023年第4季,全国共有25,816间“房产滞销”(Property Overhang)单位,其中高达70%售价超过RM300,000。这说明房子确实有很多,但买得起的人很少。
中低收入者真正需要的,是RM300,000以下、地点方便的房子
不少RM200,000–300,000区间的可负担房虽有需求,但往往建在交通不便、设施不足的边缘地带。许多人宁可继续租房,也不愿背负几十年供款,住进一个“没有生活”的区域。
专家建议,政府应整合可负担房政策与公共交通发展,优先开发靠近MRT、LRT、BRT等路线的地段,提升生活便利性,才会真正吸引购房族群。
谁在推高房价?炒房投机与数据不透明是关键因素
房地产市场也受到炒房文化与不透明数据的影响。许多开发商利用“rebate赠品”、“延迟付款计划”等手法制造销售热度,但实际上不少单位售出后长期空置。
此外,NAPIC目前统计的数据多为宏观层面,无法详细追踪房子是否真正住人、是否卖给外国投资者或关联方。这种“影子库存”让整个市场看起来热闹,其实冷清。
解决“买不起房”的五大方向
-
制定“空置税”,鼓励开发商调降价格、释放库存
-
改革审批机制,要求项目审批前评估当地实际需求与收入水平
-
推出定制房贷计划,例如“按收入比例还贷”并由政府担保
-
透明化房地产交易数据,包括买家身份、是否自住
-
推广“租赁法案”,稳定租金市场,为买不起房者提供替代方案
写在最后:买不起房,不是你个人的失败
在薪资增长缓慢、房价高涨、贷款门槛提升的时代,“买不起房”不应被标签为懒惰或失败。真正需要改变的,是整个制度与市场结构。
让我们一起推动一个更公平、更透明、更有温度的住房市场。
评论
发表评论